林亨泰在一九四六年考取師大前身的台灣師範學校博物系,翌年轉入教育系,同時受邀請加入當時的一個文學團體──銀鈴會。
銀鈴會是在一九四二年由台中一中的同期同學張彥勳、朱實、許世清三人所發起。原先是把彼此的作品傳閱以資切磋,後來同仁增加到十幾人,開始採取油印刊物的方式,刊物名稱是《ふちぐさ》(「邊緣草」的意思),出刊了十幾期。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銀鈴會繼續活動,林亨泰是受到師院同學朱實邀請加入銀鈴會,當時師院參加銀鈴會的同學一共至少有七位,扮演相當份量的角色,這時會員已有三、四十位之多,刊物名稱改為《潮流》,於一九四八年五月重新出刊,中日文混用,還是採取油印方式。
到一九四九年發生四六事件時,師院和台大首當其衝,銀鈴會顧問楊逵因發表「和平宣言」正好在同一天被捕,《潮流》主編張彥勳躲藏,後來自首而坐牢,朱實逃亡,林亨泰被拘捕,遭受疲勞審訊後釋放,銀鈴會就無形中解散了。
林亨泰文學創作生涯發軔於青少年時代,如今保留最早的作品寫於一九四一年,當時林亨泰十八歲。但大量發表作品是在台灣師範學校就學期間加入銀鈴會時期,大多發表於《潮流》、《台灣新生報》、《力行報》,表現傑出,並於一九四九年集詩四十七首,出版首部日文詩集《靈魂の產聲》,剛好在發生四六事件後九天,正好風聲鶴唳的時候,當時他是師院三年級的學生。
其實,林亨泰在師院期間,除詩創作外,也參加戲劇和歌唱的表演藝術活動,展現多方面的才華。但因受到四六事件的影響,林亨泰即同時停止日文詩的創作。
《靈魂の產聲》中呈現的冷靜、理性,部分帶有辯證性的思考和表現,就已透露出林亨泰一生詩風的濫觴,正如他在其中一首題為<浪漫主義者>中所嘲弄的,他從青少年時期的創作就已揚棄浪漫情緒的發洩,顯現傾向現代主義知性的端倪。《靈魂の產聲》偶然間被詩人李莎發現,交由陳保郁譯成漢文在《自立晚報》的《新詩周刊》發表,這已經是一九五二年的事。
等到一九五五年,林亨泰出版了漢文詩集《長的咽喉》後,偶然在書店發現紀弦主編的《現代詩》,乃開始在《現代詩》發表作品,並以富有實驗精神的「符號詩」激發了紀弦鼓吹新詩現代化運動的勇氣,林亨泰接著又以評論文字強化了現代詩理論的基礎,成為台灣在戰後第一波現代主義運動中的關鍵人物和先鋒旗手。
林亨泰一再被人引用,已經成為台灣現代詩經典作品的〈風景NO.1〉、〈風景NO.2〉、〈二倍距踓〉等等,以嚴謹的結構,有機的秩序,視覺與意象的交流,語言的潔淨、精確、律動,突顯出他獨特的風格。
風景 No.1
農作物 的
旁邊 還有
農作物 的
旁邊 還有
農作物 的
旁邊 還有
陽光陽光曬長了耳朵
陽光陽光曬長了脖子
風景 No.2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風景 No.1〉和〈風景 No.2〉是林亨泰同系列的作品,可以視為孿生,是同卵雙胞胎。在形式的表象上,二者相貌相同,不論是句法或是排列方式,甚至第一段裡三次重複語句,奇數行的三字(「農作物」和「防風林」)一頓,單字「的」;偶數行的二字(「旁邊」和「外邊」)一頓,再二字「還有」,都是亦步亦趨。同時,整齊劃一的「農作物」和「防風林」一排一排的視覺效果,和直挺挺向上(直排時更為神似)的心理感受,也頗相彷彿。
然而,在內容的心象方面,二者確有相當的差異性。在一區田園裡,一排一排農作物密集種植,〈風景 No.1〉中農作物與農作物之間的關係是「旁邊」,顯示距離較近。而防風林是植在田園的一區一區之間的田畦,做為區隔,一排一排防風林較為疏遠,〈風景 No.2〉中防風林與防風林之間的係是「外邊」,顯示距離遠。實際上,農作物就是種在防風林與防風林之間。因此,〈風景No.1〉是小面積,〈風景 No.2〉是大面積。
在風景鏡頭的推移上,〈風景 No.1〉的第二段,出現了陽光,把視覺拉向垂直的空間發展,透過陽光的光合作用,使農作物繁茂了(「曬長了耳朵」)、長高了(「曬長了脖子」),都是向三次元生長的形象。而〈風景 No.2〉的第二段,出現了海浪,是把視覺往水平的平面延伸,到陸地盡端的海上。所以在心理的美感效應上,〈風景 No.1〉是三維度(次元)的,〈風景 No.2〉是二維度(次元)的。
遠距離的海,遠看具有積合性,所以「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兩行重複,沒有變化,不像近觀農作物的光合作用,而分辨出橫向(長了耳朵)和縱向(長了脖子)的微分變異。
林亨泰的〈風景 No.1〉和〈風景 No.2〉是一胎二胞,也可以看做同一主旋律的變奏。
一九六二年一次發表的《悲情之歌》組詩,包含序詩加五十首聯作,是非常特出的詩作,以「二律背反」的哲學思辨負載,利用簡樸的意象,把世界萬象抽象化,而塑造極大隱喻、象徵的「世界內面空間」,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在空間的內外流動、游移,在顯與隱之間,在隔與不隔之間。
試以〈作品第四十六〉為例:
我以白的泥土
塑造
但你卻以黑紗
裝束了
我以白的溶液
洗滌
但你卻以黑膏
整容了
我以白的語言
讚美
但你卻以黑字
歌頌了
那種矛盾、對立、顛倒的表現方式,以極小的符碼負載極大的符意。整組詩構成整個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當中光明面和陰暗面的二律背反造景,可以說是台灣現代詩空前的建築和規模。
林亨泰一九六四年參與創辦《笠》詩刊後,七○年代起,他的詩呈現出抽象轉往實象的傾向,例如〈弄髒了的臉〉、〈生活〉、〈爪痕集〉八首、〈台灣〉、〈力量〉等等,雖然哲學辯證性的癖好仍然有跡可尋,語言卻開始逐漸放鬆,對社會異化的批判性更為浮現,對現實直接介入的精神和態度更為積極。
林亨泰逐漸從世界內面空間跨越到世界外面空間,尤其到八○年和九○年代,在例如〈美國紀行〉、〈上班族〉、〈一黨制〉、〈變〉、〈國會變奏曲〉、〈選舉〉等詩中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和針砭,已經融入了更多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手法,從詩題就直接可以反映出來。至於像〈回扣醜聞〉那樣嘲弄性的詩,凡熟悉林亨泰作品和風格的讀者都會有意外的發現和驚喜。
林亨泰總結一生的創作精華已蒐羅齊備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林亨泰全集》中,但他仍然繼續寫作,並沒有停筆。
作為一位現代主義的信奉者,他不但以詩作實踐和示範,也以論文鼓舞和辯解。林亨泰堅持不斷的努力和創造,已經成為一種典範,他不但給台灣的詩學建立許多資產,在人文精神的發揚上,也成為理性、沉著、從容、積極進取的一個良好典型。
真理大學林亨泰文學會議講詞
《自由時報》 2001.12.18
收錄在《李魁賢文集》Vol. 9 , PP 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