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著作等身,學界和評論家對其作品的研究,已經積沙成塔。《寒夜三部曲》為李喬代表作之一,2002年改編拍成連續劇上演時,甚獲好評,惟針對李喬的文學創作與改編戲劇間的互文關係,進行研究的碩論,又能成書出版,當以楊淇竹《寒夜三部曲》電視劇研究為嚆矢。
《寒夜三部曲》這部長篇小說氣象磅礡、形勢雄偉、故事綿密、主題廣闊,本身可討論的空間和提供的啟示,已經夠多樣化,舉其大者,如歷史與現實、真相與虛擬、族群與認同、語言與習性、抗爭與順應、捍衛與爭奪、在地與漂流等等,莫不牽涉二元對立的掙扎與困局。從文學作品的閱讀文本,偏重思考輸入的接受,轉化成戲劇表演藝術的呈現,訴諸直接視覺衝擊的效應,當然又增加不同載體承擔的接受差異。
淇竹的研究採雙管齊下,一方面在前人對李喬文學研究的基礎上,分疏《寒夜三部曲》內涵的重要特質和主題;另方面檢討一般文學原作改編成影像文本牽涉到的不同論證,在影像製作重現文學書寫樣貌與轉型表演藝術創作之間的權衡。然後匯合到《寒夜三部曲》電視劇拍攝的實例,做為個案的深入分析與探討,在淇竹理出的主題線索,加以微分分析,就李喬的文學原作與李英和鄭文堂導演的影像再現,於一些細節上進行觀察。
論述牽涉到的問題旣多且廣、又複雜,淇竹一一細心縷梳,呈現叠影中的清晰樣貌。文字書寫敘述的策略,和影像記錄處裡的手段,原本就有相當異樣的方式和運用,對文學教育訓練出身的研究生而言,若非透過表演藝術的素養,加上影像製作技術的實習,恐怕不易統合殊途的文藝技巧展現出來的精神層次。
淇竹在此書中的比較研究,不但切中肯綮,而且條理分明,論述明白曉暢,引人入勝,確實不容易。
淇竹在《寒夜三部曲》中表達的幾個認同層面,用心最深,很能體會和掌握李喬的反抗哲學,又針對集體記憶的意識源由,有清晰的分析和論述。淇竹旣能透視李喬原作者的精神層次內涵,對改編的影像表現又有全面性檢驗的能耐,即使一些細節也會顧及。這樣的成果顯示台灣文學新秀研究者的成長,令人欣慰和充滿期待進一步的發展。